新闻中心

行业资讯|2025中国钠电负极材料主要厂商布局

作者: 来源: 日期:2025/8/7 9:29:41 人气:130

2025年,随着钠离子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国内负极材料厂商在硬碳技术研发与产能布局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贝特瑞、佰思格、国科炭美、武汉天钠、钠科新材料等企业通过差异化技术路线和规模化生产,推动钠电负极材料性能提升与成本下降,为储能、动力电池等领域的商业化应用奠定基础。本文将梳理2025年国内主要钠电负极材料厂商的产品技术进展与产业化动态。

贝特瑞

产品方面2018年5月,贝特瑞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深圳贝特瑞钠电新材料科技公司成立。公司的主营业务包括新型功能碳材料,产品以硬炭负极和正极材料为主,涵盖软炭、活性炭及石墨烯基导电材料等,主要应用领域为钠离子电池、锂离子电容器、超级电容器等。钠电负极材料方面,采用煤基、沥青基、生物质基、树脂基等多种工艺技术路线2025年目标将硬碳负极比容量提升至400mAh/g以上。


产业化进展:产能方面,钠电材料总产能约3000吨/年,硬碳负极产线包括400吨中试线和3000吨量产线,目前钠电正负极材料已通过国内部分客户认证,实现吨级以上订单,具备了量产供货条件。

佰思

产品方面采用生物质基硬碳(如葡萄糖、木质素等),克容量≥400mAh/g,首效≥92%(型号NHC-400),处于行业中试转量产领先阶段。现有量产产品克容量达330mAh/g(型号NHC-330)


产业化进展2025年5月与超威集团旗下安庆超仁公司签订五年战略合作协议,向其供应3万吨硬炭负极材料,并联合开发独家材料,保障超威钠电池的成本竞争力。此前还与兴储世纪、奥冠电池建立产业联盟,共同推动钠电池产业化。

2025年5月底,再获某上市公司成员企业不少于4万吨的5年期订单,一个月内累计订单量超7万吨,覆盖轻型动力、储能等多场景。

总产能规划:2025年二季度后,佰思格两大基地(遂宁+巴中)总产能将达2.6万吨/年,成为国内最大一体化硬碳生产商。

巴中生产基地(年产2万吨项目):一期5000吨产线点火试产2025年3月巴中基地一期5000吨硬碳负极材料生产线正式点火试产二期规划项目总投资6亿元,满产后将形成年产2万吨硬碳负极材料产能,预计年产值达6亿-8亿元,年税收贡献不低于3000万元

遂宁生产基地:现有年产能6000吨,已于2023年1月投产,主要支撑前期客户交付需求。

武汉天钠

产品方面硬碳负极材料,克容量超过320mAh/g,最新产品克容超过400mAh/g。


产业化进展:庐江基地2000吨/年硬碳负极产线已达产;阜阳基地2000吨/年产线即将量产;大同基地全资子公司山西天钠投资1.2亿元建设3000吨负极材料项目,预计2025年8月投产;遂宁基地总投资58亿元建设年产13万吨负极材料产业化基地,预计2025年6月批量出货;合肥基地规划5万吨/年产能,一期2000吨产线已完成。

钠科新材料

产品方面以楠竹(毛竹)作为生物质基硬碳原材料开发高性能硬碳负极材料第一代低成本钠电硬碳负极材料比容量超过300mAh/g,首效90%左右;第二代硬碳负极材料比容量超过330mAh/g,首效92%左右,第三代高端定制硬碳负极材料比容量可达400mAh/g,首效大于88%。


产业化进展:钠科新材料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新区麓谷制造示范园区内的中试产线项目,建筑面积为6000平方米,产线达产后可形成年产1000吨的生物质基硬碳负极材料产能。2025年4月22日,湖南钠科新材料有限公司钠离子电池硬碳负极材料一体化生产基地项目签约落地广东韶关。据悉,钠离子电池硬碳负极材料一体化生产基地项目由湖南钠科新材料有限公司、广东韶能中关能源有限公司、始兴县人民政府三方合作共同建设。项目总投资16亿元,分三期建设。

未来,随着头部厂商万吨级产能的释放和下游应用场景的拓展,钠离子电池有望在储能、低速电动车等领域实现大规模替代,进一步重塑新能源材料市场格局。

下一个:钠离子电池:锂价波动下的产业机遇与挑战

联系人:韩先生

联系方式 :13861313805

邮箱:louis.han@e-tygroup.com

地址:苏州工业园区苏虹中路393号1幢109室
首页
产品展示
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